工作動態(tài)

第六屆中德前沿探索圓桌會議“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的大數據”在上海舉行

日期:2015-11-23

|  來源:【字號:

  1119-21日,第六屆中德前沿探索圓桌會議(The 6th Exploratory Round Table Conference,ERTC 2015)在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40余位中外學者出席了會議。本屆會議圍繞“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的大數據”主題,秉承前沿領域、交叉學科、自由探索的宗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 

  ERTC由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同發(fā)起,旨在通過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的科學家與世界科技專家在若干前沿領域的交流和探索,分析前沿領域發(fā)展趨勢,交換新的科學思想和理念,發(fā)現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為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及其他國家的研究合作,不斷提供思路和建議。ERTC每年在上海召開一次,中方具體組織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局和國際合作局負責,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科學研究中心為常設支撐單位。自2010年至今,已連續(xù)舉辦六屆,主題分別為合成生物學、量子信息科學、基于空間平臺的科學探索、重新審視電化學、個性化醫(yī)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的大數據。 

  第六屆中德前沿探索圓桌會議由ERTC主席沈文慶院士和Hans Wolfgang Spiess教授主持。ERTC 2015中方專家指導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郭華東院士作了題為“空間地球大數據:地球科學研究的新引擎”的主旨報告。通過回顧大數據的發(fā)展歷程,分析空間觀測技術的發(fā)展,剖析空間地球大數據的科學特性,指出科學大數據正在帶來科研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擁有推動地球系統(tǒng)科學、全球變化研究及數字地球發(fā)展的潛力,已成為認識地球的新鑰匙和地學發(fā)現的新引擎。ERTC 2015德方專家指導委員會主席、馬普學會信息所Thomas Lengauer教授作了題為“科學中的大數據”的主旨報告,特別概述了大數據在生物和醫(yī)學領域的重要作用,列舉了大數據分析所面臨的能力、限制和缺陷等問題,并提出數據分析與理論研究相互作用的思考與建議。 

  ERTC 2015共設四個分主題,分別為“生物醫(yī)藥大數據”、“物理、化學與地球科學領域的大數據”、“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大數據”以及“大數據處理技術與方法”,共21位專家作了會議報告。通過共同交流探討形成了一些初步共識,認為:大數據作為改變人類生活及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正驅動著科學研究范式的轉化,推動著科學發(fā)展;應科學認知大數據對于科學發(fā)現的重要作用、意義以及面臨的重大問題;在建立科學大數據中心方面進行交流和合作;組建科學大數據工作組開展大數據熱點問題的研究;注重大數據青年科學家的培養(yǎng)。根據會議組織機制,會后雙方的專家指導委員會、青年科學家小組還將繼續(xù)深化研究并最終形成大數據發(fā)展建議,為中科院與馬普學會及其他國家的研究合作提供參考。

 

與會專家合影

附件: